電力電纜的“隱形殺手”:受潮進水全解析
發布時間:2025-07-28 08:37:52
電力電纜作為電力傳輸的 “血管”,其絕緣性能直接關系到供電系統的穩定運行。而受潮進水,堪稱電纜的 “隱形殺手”—— 它不會立刻引發故障,卻會像慢性病一樣逐步侵蝕電纜性能,最終可能導致停電、設備損壞等嚴重后果。想要避免這類隱患,首先需要明確電纜受潮進水的常見原因及具體危害。
一、電纜受潮進水的三大核心原因
電纜受潮進水并非偶然,往往與敷設、維護或產品本身的缺陷密切相關,以下幾類場景最為典型:
敷設與施工中的 “人為隱患”
在電纜敷設過程中,若施工環境潮濕(如地下積水的電纜溝、雨天露天作業),且電纜端部未做好密封處理,水分會順著電纜端口縫隙滲入。此外,電纜中間接頭制作時若清潔不到位,殘留的水汽或雜質會被包裹在接頭內部;若接頭密封膠圈老化、安裝時未壓實,也會形成 “進水通道”。部分施工人員為圖便捷,直接將電纜浸泡在積水里拖拽敷設,更是會讓水分通過電纜外護套的微小破損處侵入。
電纜本體與附件的 “先天缺陷”
優質電纜的外護套、絕緣層應具備良好的防水性,但如果生產過程中存在質量問題 —— 比如絕緣層有氣泡、針孔,或外護套在運輸、搬運時被尖銳物體刮傷,就會給水分可乘之機。另外,電纜附件(如終端頭、中間接頭)的材質若不耐老化,經過長期冷熱交替、紫外線照射后會出現開裂,水分會從裂縫中持續滲入并在內部積聚。
運行環境的 “持續侵蝕”
地下電纜溝、電纜井若排水不暢,長期積水會使電纜外護套長期浸泡在水中,一旦護套出現破損,水分會緩慢滲透至絕緣層。在潮濕的沿海地區、多雨山區,空氣中的高濕度也會通過電纜終端的縫隙逐步侵入;若電纜附近有地下水管破裂,滲水還可能通過土壤滲透到電纜敷設路徑,形成長期的 “濕潤污染源”。
二、受潮進水對電纜的四大致命危害
水分進入電纜后,會從絕緣性能、導體安全、運行穩定性等多個維度造成破壞,且危害具有 “累積性”—— 初期可能僅表現為局部絕緣下降,后期則會引發突發性故障。
絕緣性能急劇衰減
電纜的絕緣層(如交聯聚乙烯、聚氯乙烯)一旦接觸水分,絕緣電阻會大幅降低。水分中的離子成分會在電場作用下形成 “導電通道”,導致局部放電現象。隨著時間推移,水分還會與絕緣材料發生化學反應,使絕緣層出現開裂、發脆,最終喪失絕緣能力,引發電纜相間短路或接地故障。
導體與附件的 “腐蝕加速”
電纜導體多為銅或鋁,水分進入后會引發電化學腐蝕:銅導體表面會生成銅綠(堿式碳酸銅),鋁導體則會出現氧化腐蝕層,這些腐蝕產物會增大導體電阻,導致電纜發熱加劇。同時,接頭處的金屬連接件若被腐蝕,會造成接觸不良,嚴重時可能引發接頭過熱、燒損,甚至引發火災。
局部放電與 “水樹老化”
在高電場作用下,電纜絕緣層中的水分會形成微小氣泡,氣泡內的空氣被擊穿后會產生局部放電。更危險的是 “水樹老化”—— 水分在電場和溫度變化的影響下,會在絕緣層中形成樹枝狀的導電通道(水樹),這些通道會逐步擴展,最終貫穿整個絕緣層,導致絕緣擊穿。水樹老化的過程往往持續數年,一旦達到臨界狀態,可能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引發電纜故障。
供電可靠性大幅下降
受潮后的電纜可能出現 “軟故障”—— 比如在陰雨天氣、濕度升高時頻繁跳閘,晴天又暫時恢復正常,給故障排查帶來極大難度。若未及時處理,最終會發展為永久性故障,導致大面積停電。對于工業用戶而言,突然停電可能造成生產線停機、設備損壞;對于居民生活,停電則會影響基本用電需求,甚至引發電梯困人、醫療設備停運等衍生風險。
三、總結:防潮是電纜維護的 “必修課”
電力電纜受潮進水的危害具有隱蔽性和累積性,但其源頭可防、過程可控。通過規范施工(做好密封、避免浸泡)、選擇優質電纜及附件、定期檢查敷設環境(及時排水、修復護套破損),能從根本上減少進水風險。而定期開展電纜絕緣電阻測試、局部放電檢測,則能盡早發現受潮隱患,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故障。畢竟,保障電纜 “不喝水”,就是保障電力傳輸的 “生命線” 暢通。
青島華強電纜是一家專注生產研發20年的電線電纜廠家,公司生產的華宇牌電線電纜各項性能均達到國際電工委員會和國家標準的要求,服務過上千家企業,上萬個客戶,主導產品有:鋁合金電纜、交聯電力電纜、聚氯乙烯絕緣電力電纜、控制電纜、計算機電纜、礦物絕緣電纜、電氣裝備用電線電纜等多種型號電纜,還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加工定做需要的特種電纜。